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野蜂飞舞

13已有 2618 次阅读  2012-12-10 12:31
    《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 Bee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的小曲,是马克西姆(Maksim)的成名作之一。但《野蜂飞舞》成名前并不是马克西姆所作,这段由半音阶凑成的仿生旋律,原是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所作四幕歌剧 《萨旦王的故事》(The Tale of Tsar Saltan)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名为《大黄蜂的飞行》。

    四幕歌剧《萨旦王的故事》完成于1900年,是根据俄国文豪普希金的小说改编而成的。歌剧叙述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民间有三姐妹,大姐和二姐好吃懒做、爱虚荣,还幻想有一天能当上皇后。她们什么重活都不干,全部推给三妹米利特利莎来做。萨旦王娶了米利特利莎后,让她的两个姐姐一个在皇宫做织布工,一个当厨娘。两个姐姐嫉妒妹妹,决心害死妹妹。不久,米利特利莎有了身孕,而萨旦王因出征在外没能见到小王子出生。两个姐姐给萨旦王写信,诬告皇后生下的是一只怪兽。萨旦王听信谗言,以为是妖魔脱胎,紧急派使者回宫,降旨将皇后母子装进木桶投入大海。木桶被投进大海之后并没有沉下去,却漂到一个叫布阳岛的孤岛上。王后母子死里逃生,在这个孤岛上相依为命,生活了十几年,母亲给孩子起名叫格维冬。王子渐渐长成了一个漂亮、勇敢的青年。有一天,王子发现空中有一只兀鹰正袭击一只天鹅,王子用弓箭射中了秃鹰,使天鹅得救,这时天鹅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并向救他的青年表示要报恩。原来,她是中了魔法才变成天鹅的。王子表示希望能见到父王,公主前来相助。根据她的建议,王子化作一只大黄蜂,随一艘开往特摩塔拉康尼的轮船飞去了。萨旦王认识到错误后,派人到各海岛寻找无辜的王后和王子,但是织布工和厨娘千方百计阻止萨旦王派人寻找。于是,化作大黄蜂的的格维冬痛蜇她们。这时明白了王后的无辜的父王,也带了侍从,乘船来到这孤岛,找到久别无恙的王子。全剧最后在大团圆与欢乐中结束。

    《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此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这里选用的是小提琴独奏的版本。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 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 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野蜂飞舞》这支曲子是野蜂袭击织布工和厨娘时的戏剧音乐,它是a小调,活泼的快板,乐曲从快速下行的半音阶开始,然后是上下翻滚的音流,生动地描绘了野蜂振翅疾飞,袭击那两个坏人的情景。

    如今,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曲,已脱离原歌剧,成为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通俗名曲,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快钢琴曲之一。所以《野蜂飞舞》以马克西姆(MAKSIM)演奏的版本最为出名,这也是他的经典曲目之一。马克西姆的版本是在原来的古典版本上重新演绎的,他的音乐是最具现代感的跨类音乐,不再将音乐传统严格地定律在某一范围内。他演奏的是古典音乐的曲目,但表现的不是古典音乐,演奏方式和内在感觉都是一种现代音乐的气质风范。其中尤以根据里姆斯基·克萨克夫改编的《野蜂飞舞》最为旋律化,在听到这样的音乐响起时,会感受到他指尖跑动的速率和身心所迸发出的激情,似乎全身的每一脉搏都有种律动感。马克西姆与时代步伐结合得相当紧密,他的弹奏风格别具一格,与以往我们对钢琴演奏的理解完全不同,从他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射的激情、澎湃的热力和那种无处不在的节奏感,难怪被称作为“钢琴界的瑞奇·马丁”。马克西姆的《野蜂飞舞》的出名并非因为他弹奏得有多快,而是他很好的把这首古典乐曲和现代电子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马克西姆是颠覆古典与流行的超级音乐巨星。

    然而,我在练习手风琴曲《野蜂飞舞》的过程中,却渐渐觉得用传统手风琴演奏里姆斯基·克萨克夫改编的《野蜂飞舞》更具音乐表现力。因为传统的手风琴,那种独有的簧片震动频率和琴箱共鸣产生的那种类似蜂巢里的泛音与耳膜产生的共鸣更趋近雄蜂振翅感受,它那群雄无畏而冲动生命力,在里姆斯基·克萨克夫作的《野蜂飞舞》手风琴曲里,得到了完美再现,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实在是太有音乐想象力了,简直就是非音乐天赋不能也。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涂鸦板